今年8月,“燕趙中醫學術流派研究叢書”由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本叢書是國內第一套系統深入地反映燕趙醫學四大流派核心觀點和現代應用價值的綜合性中醫學術研究專著類叢書,填補了中醫學派研究方面的空白。叢書入選“十四五”時期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專項規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自出版發行以來,廣受讀者好評、引發熱烈反響。
1.為燕趙醫學保留珍貴資料
燕趙大地作為中醫藥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名醫輩出,大醫薈萃,有文字記述的醫家多達200余位,形成了對后世影響深遠的學術思想。七大中醫學派中,有四個都源于燕趙大地:醫經學派的代表性人物是先秦時期著名醫家扁鵲(河北任丘人),他所著《難經》是醫經學派代表性著作之一。河間學派以金元四大家劉完素(河北河間人)的“火熱論”為中心思想;易水學派由金代醫家張元素(河北易縣人)創立;中西匯通學派開創了中西醫結合醫學的先河,其代表性醫家張錫純(河北鹽山人)提出“衷中參西”,對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指導價值。
為了更好地傳承燕趙醫學精華,促進燕趙醫學的創新發展,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匯聚了京津冀三地頂級中醫學術精英,編寫了這套“燕趙中醫學術流派研究叢書”。叢書全面系統地整理、挖掘、總結了燕趙四大中醫學派的源流史略、學術思想、主要學術成就以及對中醫學發展的影響和現代研究應用等,內容系統全面,資料豐富翔實,論述嚴謹客觀,觀點新穎獨特,力求系統全面地反映各流派的核心觀點和現代應用價值,為燕趙醫學的傳承發展保留珍貴資料。
2.探討四大流派的“源”與“流”
作為一套專業性很強的學術著作,這套書內容全面、系統、深入、權威,既適合專家學者和研究人員進行學習參考,對中醫感興趣的普通讀者也能從中了解燕趙中醫四大學術流派的大致面貌。
對以研究古代醫學的基礎理論為主的醫經學派,本書是這樣表述的:“所謂醫經學派,就是研究《黃帝內經》的一個學派。醫經學派的研究目標是整理和總結歷史上眾醫家研究《黃帝內經》的主張和成就。”因為研究者眾多,有突出成就及研究方法獨到的才能劃歸于此。
書中還就河間學派和易水學派的源流進行了詳細的介紹。金元時期戰亂頻繁,但中醫發展迅速,河間學派和易水學派都誕生于這個時期?!端膸烊珪偰刻嵋?span>·醫家類》記載:“儒之門戶分于宋,醫之門戶分于金元。”作者認為,兩個學派的產生都跟社會環境有密切關系。當時戰亂不斷,災疫流行,統治者追求延年益壽,逐漸形成辛燥之風氣,醫家以用寒涼藥法為恥,濫用熱藥,常常誤病害人。河間名醫劉完素反對濫用辛燥,擅長用寒涼藥物治療火熱病癥,故后世又稱河間學派為寒涼派,亦有“熱病用河間”之說。河間學派對中醫理論發展起到極大推動作用,不僅促生了溫熱學派,現代醫家對中風的認識也深受其影響。
金元時期,百姓饑苦,飲食勞倦所致內傷脾胃之病特別多,為臟腑辨證理論和易水學派的形成提供了大量臨床經驗。易水學派以金代易州名醫張元素為開創者,弟子李東垣、王好古等繼承、完善并發展其學術思想,逐漸形成了肺腑辨證理論體系,溫補脾腎理論經由該學派傳承弘揚而名貫古今。其代表方劑,如治療氣陰兩虧、心悸氣短的生脈散至今仍在沿用。編者還特別指出,將《河間學派》和《易水學派》對照著讀,對兩個學派更容易形成清晰、深刻的認識。
對于誕生較晚的中西匯通學派,書中這樣記載:中西匯通思想早在16世紀就萌芽了,明代醫學家方以智的《醫學匯通》是中國第一部論述中西醫匯通的著作。清初,外國傳教士用金雞納治好了康熙的瘧疾。隨著西學東漸,中西匯通學派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逐漸形成,朱沛文、唐宗海、張錫純等都是代表性人物。他們都是中醫出身,有深厚的中醫學理論功底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借鑒西方傳入的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細菌學、藥物學等知識,兼收并蓄,創新發展中醫。
本叢書對燕趙中醫四大學派進行了系統的整理研究,對于汲取不同醫學流派的理論精華與臨床經驗、促進中醫藥傳承發展、加快中醫藥現代化具有積極意義。
3.高水平學術團隊擔任編者
本套叢書體例清晰統一,敘述角度明確,非常便于讀者閱讀。叢書分四冊,每冊都是上中下三篇布局。上篇介紹各學派形成發展的過程、主要學術成就和對中醫學術發展的影響;中篇主要論述各學派中代表性醫家的生平、著作、學術思想與學術經驗及對后世醫學影響;下篇主要從理論探討、實驗研究、臨床運用等方面論述各學派的現代研究和應用。
叢書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嶺藥業創始人吳以嶺擔任總編輯,吳以嶺、張伯禮、曹東義、劉清泉、路志正、王永炎、石學敏、李佃貴等院士和國醫大師擔任分冊主編、顧問和編委。這個由院士率領的高水平學術團隊,在參閱大量古代文獻資料的基礎上,考證修正歷史上失傳訛傳的內容,融入現代研究成果和臨床運用經驗,將燕趙四大中醫學派的核心思想、發展歷程、代表人物、經典醫案、現代應用等進行了詳細闡釋。
從前期選題策劃與確立,到組織作者創作,再到后期編校出版,出版社做了大量細致的工作,特別是對書中的大量古籍原文進行多方核對,有時候為了一句話要翻十幾本參考書。每位責任編輯的書架上,都留下了厚厚一摞校樣檔案。在作者和編輯的努力之下,這套集先進性、科學性、創新性于一體,具有傳承、教化、存史價值的原創性著作終于面世。叢書的出版對促進中醫藥學術發展與學科進步、提高中醫藥學術水平與診療技術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